国产a级美女视频,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,顶级少妇做爰视频在线观看,freexxxx性女hd性,www国产精品内射熟女

從“星星之火”到“燎原之勢”——孔繁森精神:屹立雪域高原的不朽豐碑

2025-08-04 14:36:17來源:西藏日報
字號:默認超大| 打印|

  1995年1月8日,《西藏日報》頭版頭條刊登了《中共西藏自治區(qū)委員會關于開展學習宣傳孔繁森同志先進事跡活動的決定》,并刊發(fā)2.7萬字的長篇通訊《西藏人民的公仆——孔繁森》?!稕Q定》寫道,孔繁森同志為黨的事業(yè)鞠躬盡瘁,忘我工作,獻出了畢生精力。他謙虛謹慎、艱苦樸素、吃苦在前、享受在后,從群眾中來、到群眾中去的扎實工作作風和無私奉獻精神,在“世界屋脊”樹立了一座不朽的豐碑。

  有一種精神,跨越時空,激勵著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無私奉獻、默默耕耘;

  有一種力量,源于人民,扎根高原,推動著西藏從封閉落后走向繁榮發(fā)展。

  30余年來,新時代黨員干部的精神標桿——孔繁森精神,深刻影響著十批、近1.2萬名援藏干部人才扎根西藏,為雪域高原這片廣袤土地的經濟社會發(fā)展貢獻巨大力量。今年7月27日,2156名中央第十一批援藏干部人才,跨越萬水千山,抵達雪域高原,開啟他們的援藏之旅。

  國家部委、央企國企、對口支援省市整合多方力量,先進的技術、充足的資金、成熟的經驗和項目……如甘霖般灑到了高原;

  62個、117個、180個、189個……中央支持西藏經濟社會發(fā)展的規(guī)劃項目成倍增長,全力發(fā)展西藏、繁榮西藏。

  從1980年中央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到2024年,中央共投入25707.26億元,支持西藏發(fā)展建設;2013年至2024年17個援藏省市和央企,計劃內安排援藏資金506.2億元,實際安排援藏資金545.2億元,用于西藏民生保障、產業(yè)援藏、交往交流交融、智力支援等方面,其中八成以上的資金投向基層民生。“中央支持、全國支援、西藏主導”的長效機制,有力推動雪域高原向著實現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(fā)展目標奮進。

  孔繁森精神:援藏干部的精神燈塔

  毋庸置疑,孔繁森是援藏干部的杰出代表。兩次進藏工作,一次留藏,在阿里地區(qū)任地委書記期間,他幾乎跑遍了阿里所有的鄉(xiāng)鎮(zhèn),行程8萬多公里,與群眾結下了深厚的情誼。


1993年,孔繁森(右五)在阿里下鄉(xiāng)(資料圖片)。


2023年的獅泉河鎮(zhèn)。記者 洛桑旦增 攝

  1992年,頓珠轉業(yè)到阿里地委工作,負責孔繁森的后勤保障,下鄉(xiāng)前嚴格按照地委制定的標準籌備保障物資。然而,孔繁森每次都是只留下一箱方便面和水,把多余物資退還他。調研中,孔繁森不僅對農牧民生產生活狀況問得細,遇到農牧民家里有困難的,還經常會把自己的現金與常備藥品送給他們,這讓頓珠深受觸動。他說:“受孔書記影響,我對基層工作有了更深領悟,工作起來更加得心應手了。”

  在日喀則市崗巴縣,說起孔繁森,“老一輩人都會記得他”。78歲的崗巴縣龍中鄉(xiāng)退休干部達爾瓊說。當時他負責的塔杰區(qū)屬于半農半牧地區(qū),因為缺乏水利設施,灌溉全靠天,糧食產量少得可憐。孔繁森了解到這一情況,決定蹲點解決這個問題,很快建好了一條水渠,大大緩解了用水難題。

  “孔爺爺生前常常對我說,要做一個對建設家鄉(xiāng)有用的人。”拉薩融媒體中心記者曲英是1992年墨竹工卡縣地震時,孔繁森收養(yǎng)的孤兒之一。“孔爺爺不僅為我們提供生活上的保障,還教我們讀書識字。”曲英回憶說。

  “一個共產黨員愛的最高境界是愛人民。”在雪域高原,有許多像孔繁森這樣的共產黨員淡泊名利、艱苦奮斗,用行動詮釋老西藏精神。援藏干部輪換十批、1.2萬人,其中,800余人援藏期滿后主動留藏。他們把“兩路”精神、老西藏精神和孔繁森精神熔鑄為同一座燈塔,照亮后來者前行的路。


孔繁森(右一)生前照片(資料圖片)。


孔繁森生前照片(資料圖片)。

  如今,燈塔有了數字坐標:以“孔繁森”命名的志愿服務隊遍布7市地,注冊志愿者2.7萬人;“云端紀念館”上線一年,點擊量突破2300萬次,留言里出現最多的詞是“接力”;拉薩北京實驗中學設立“繁森班”,2025屆50名畢業(yè)生全部被“雙一流”高校錄取。

  “30年來,我在全國十多個?。ㄗ灾螀^(qū))、市作過孔繁森事跡報告,有120余場。”山西省潤民集團黨支部書記、阿里地委原秘書長柴騰虎說。他因當時在阿里援藏與孔繁森共事過,參加了孔繁森治喪委員會有關工作。在1995年國家大力開展學習孔繁森同志事跡活動時,他參加了孔繁森事跡報告團。

  精神坐標點燃燎原之火

  2025年6月底,習近平總書記給林芝市巴宜區(qū)嘎拉村全體村民回信,一句“想起四年前的嘎拉村之行”,讓雪域深處的桃花溝再次聚集全國目光。“漂亮整潔、熱情淳樸”的嘎拉村,如今又有一組亮眼的數字:2024年,嘎拉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700萬元,比2021年增長四成。村黨支部書記邊巴把功勞寫進一句話:天翻地覆的變化,離不開廣東援藏干部的接力托舉。

  2013年以前,嘎拉村守著318國道的車流,卻每年只能收不足5萬元的門票。2014年,廣東第七批援藏工作隊進村調研,推出“桃花村”品牌——游客接待中心拔地而起,旅游合作社應運而生,桃花經濟與旅游飯碗一起端穩(wěn)。如今,千畝桃林不僅引來四海游客,還釀出了“嘎拉桃花釀”、開起了藏家樂,一條產業(yè)鏈把春天留在了四季。

  在西藏,像嘎拉村這樣的蝶變比比皆是:從第一座電站、第一所現代小學、第一座醫(yī)院,到川藏、青藏、新藏、滇藏公路直抵拉薩,青藏鐵路像一條鋼鐵巨龍雄踞于世界屋脊,“空中金橋”連接五洲;多布特大橋、昂嘎大橋、五曲雅江特大橋讓高速路網越織越密;15年免費教育全覆蓋,鄉(xiāng)鄉(xiāng)有衛(wèi)生院、村村有衛(wèi)生室,包蟲病、先心病、白內障得到有效防治……每一個“第一”里,都鐫刻著援藏項目與援藏干部的名字。

  脫貧攻堅戰(zhàn)場上,援藏干部同樣沖鋒在前。西藏74個貧困縣區(qū)全部摘帽,62.8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清零。西藏與全國一道,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。從“輸血”到“造血”,從資金項目到產業(yè)技術,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引領援藏模式迭代升級:送項目,更送經驗;給資金,更育人才。

  醫(yī)療衛(wèi)生事業(yè)也發(fā)生了重大變化。2015年,中央作出“組團式”援藏決策,“1+7”重點醫(yī)院拔地而起;2021年擴容至“1+7+13”,優(yōu)質醫(yī)療資源加速下沉。30多年來,十批、近2000名醫(yī)療專家?guī)?400多項新技術,填補了2500多項空白,實現了“400多種大病不出自治區(qū)、2000多種中病不出地市、常見小病不出縣”——一張健康保障網,穩(wěn)穩(wěn)托舉高原群眾的生命尊嚴。

  教育是另一場雨露。2022年起,“組團式”教育援藏全面鋪開:日喀則一高的“齊魯教師援藏團隊”、拉薩北京實驗中學的智慧課堂、昌都二高引進的內地管理模式……安徽投入4500萬元打造山南二高智慧校園,遼寧在拉薩那曲二高實施“六個一”工程,黑龍江援藏教師以“同輝互促”結對教研。一批批西藏籍大學畢業(yè)生沿著“走出去”的橋梁,奔赴更廣闊的舞臺。

  日喀則姑娘益西在山東聊城醫(yī)院工作5年,把孔繁森精神化作青春誓言:帶著本領回家鄉(xiāng),讓高原醫(yī)療更亮。

  現在的西藏,條條大路通拉薩,座座新橋跨天塹;校園里書聲瑯瑯,醫(yī)院里白衣執(zhí)甲;桃花溝的春風,吹進了千家萬戶。從送項目到送經驗,從“輸血”到“造血”,從脫貧攻堅到鄉(xiāng)村振興,援藏干部與高原兒女攜手寫下時代答卷。如今的西藏,正處于發(fā)展最好、變化最大、群眾得實惠最多時期,處于歷史上的最好時代。


圖為邊壩縣中學福建援藏教師(左一)與當地師生進行交流。記者 次仁平措 攝

  合力催生西藏發(fā)展澎湃動力

  產業(yè)興,則百業(yè)旺。

  在日喀則市白朗縣,山東省援藏工作隊落地“果蔬三年行動”,改造老舊大棚,培育縣蔬菜公司,注冊“白朗蔬菜”集體商標。短短三年,果蔬種植面積擴至2.08萬畝,產值躍升至3.5億元,昔日荒灘變身“雪域菜籃子”。

  在阿里地區(qū)日土縣,河北援藏干部深耕“白絨山羊”產業(yè),建設擴繁與養(yǎng)殖基地,連續(xù)舉辦三屆絨毛品鑒拍賣活動,全縣93%的牧民因此受益,“軟黃金”織就致富路。

  廣東援藏干部把嘎瑪櫻桃送進大灣區(qū);上海援藏團隊讓千年氆氌走上世界T臺;墨脫茶葉在援藏干部手中完成18項標準制定,斬獲多項國際大獎;日喀則牛羊肉、青稞通過援藏渠道直供山東商超……一批批“高原臻品”跨越山海,讓資源優(yōu)勢變成經濟優(yōu)勢。

  海拔高,境界更高。面對“缺氧能受得了嗎?”“顧得上家里嗎?”“回來以后,工作接得上嗎?”的三連問,援藏干部用促進當地經濟發(fā)展的鏗鏘腳步作答,用積極擁抱當地群眾的姿態(tài),全身心厚植高原內生發(fā)展動力。


圖為浙江援藏鄉(xiāng)村振興產業(yè)示范基地4500智能溫室工作人員在勞作。記者 洛桑 攝

  黑龍江省林草局草原站副站長劉昭明,2016年奔赴日喀則,攻關高寒草地技術。三年間,他跑遍18個縣區(qū),行程2萬公里,采集野生牧草種子50份,完成測產樣方269個,建立8個牧草科學種植示范區(qū),示范田增產最高達69%,帶動358戶1430名牧民增收。

  日喀則一高的“齊魯教師援藏團隊”與藏族教師同備課、同教研;在拉薩北京實驗中學,北京援藏干部與當地教師共建智慧課堂;在昌都二高,黑龍江教師與藏族學生“同輝互促”結對子……教育、醫(yī)療、農牧、交通各條戰(zhàn)線,援藏干部與西藏各族干部群眾同住一頂帳篷、同喝一碗酥油茶、同啃一塊“硬骨頭”,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。

  “一個人愛的最高境界是愛別人,一個共產黨員愛的最高境界是愛人民。”孔繁森的誓言,回蕩在每一位援藏干部心中。

  他們中有人在海拔5000米的工地上舉行婚禮,有人把對父母的孝心化為藏族阿媽的一次次巡診,有人把孩子的第一聲“爸爸”留在視頻里,卻把西藏孩子的未來捧在掌心……

  數字是有力的證明——

  1995年,西藏地區(qū)生產總值56.1億元;2024年,躍升至2764.94億元,連續(xù)20多年保持高速增長,增速位居全國前列;

  2019年底,62.8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,74個縣區(qū)全部摘帽,西藏徹底告別絕對貧困;

  2024年,西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358元,同比增長8.2%,增速位居全國前列……

  耕耘更知韶光貴,不用揚鞭自奮蹄。當白朗果蔬的清香飄向齊魯大地、當白絨山羊的絨毛溫暖燕趙兒女、當墨脫茶香氤氳黃浦江畔,我們看見,一條產業(yè)援藏、智力援藏、情感援藏的大動脈,正在雪域高原強勁跳動。

  這是合力催生的澎湃動力,更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動寫照。站在新時代新起點,第十一批援藏干部將與西藏各族干部群眾繼續(xù)肩并肩、心連心,讓發(fā)展成果像格?;ㄒ粯娱_遍高原,攜手共繪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(fā)展的新畫卷。

  采訪手記

  在獅泉河畔, 我聽見“老師好”的回聲

  推開孔繁森小學三年級教室的門,粉筆灰在光束里跳舞。學生們齊刷刷站起來,用普通話喊著“老師好!”那一刻,我鼻子猛地酸了——這聲音和1994年孔繁森錄在磁帶里的“阿里發(fā)展12條建議”一起,在我耳機里循環(huán)了3天。當年他提出的“教育優(yōu)先”,如今被寫進了教室后墻的紅字標語:讓每個孩子離太陽更近一點。

  課間,9歲的曲珍拉著我來到紀念孔繁森的房間,不大的房間里陳列著孔繁森的物品與“故事”??粗淝宄旱哪抗猓彝蝗幻靼卓追鄙斈隇槭裁窗压べY換成糖果——在氧氣只有平原一半的地方,任何一點甜都能成長為信念。

  傍晚,我趕到阿里地區(qū)發(fā)展和改革委員會,采訪援藏干部馬星星。電話那頭,他第一句話就是:“你們放心來,孔書記的前兩條建議都是關于交通的,我剛好管這塊。”見面后,他攤開一張施工圖,指著線路說:“本來第十批援藏結束就該回陜西,可我總覺得還有事情沒做完,所以就留下來了。”說這話時,他眼角的皺紋像被光撫平,只剩下一股不肯熄滅的火。

  如今,阿里地區(qū)擁有兩座機場、多條國道穿越其間,把早晨的藏面和夜晚的成都火鍋裝進了同一天??追鄙x開后的30多年里,無數人接力奔跑,把“教育優(yōu)先”和“交通先行”從磁帶里的聲音變成孩子嘴里的“老師好”,變成滾滾車輪和瑯瑯書聲。

  采訪結束后,馬星星抱著圖紙匆匆回到辦公室,背影被夕陽鍍成橘紅。那一刻,我仿佛聽見當年的回聲:讓每個孩子離太陽更近一點。

  離開時,曲珍塞給我一塊牛糞畫:干牛糞做底,野花和碎鏡片拼成歪歪扭扭的笑臉。她說:“老師,你照照鏡子,我們阿里人的笑,是不是比太陽還暖?”

  飛機掠過岡底斯山,機翼下的阿里像一塊被照亮的勛章。原來所謂的“援藏”,從來不是單向的給予,而是雙向的照亮——援藏干部把項目、資金、理念、技術帶了進來,享受幸福生活的孩子們把“老師好”的回聲永遠留給了他們。

  講述

  柴騰虎:把思念化作火種

  1994年隆冬,獅泉河鎮(zhèn)氣溫零下30℃。一輛綠色吉普在雪原上顛簸,后排坐著時任阿里地委書記的孔繁森,副駕駛是時任阿里地委宣傳部副部長的柴騰虎。

  有一次,他們去日土縣調研的時候,車輪陷進雪地7次,孔繁森脫下軍大衣墊在車輪下,車子才能繼續(xù)前行。柴騰虎第一次理解了什么叫“同甘共苦”。

  一個月后,孔繁森因公殉職。追悼會上,柴騰虎含淚寫下挽聯(lián):“一塵不染,兩袖清風,視名利安危淡似獅泉河水;二離桑梓,獨戀雪域,置民族團結重如岡底斯山。”

  這一寫,就是30年。

  從1995年起,每年11月29日,柴騰虎都會出現在山東聊城孔繁森墓前。2022年雖因疫情受阻,但次年清明他便補上了那一次鞠躬。“不為別的,就想告訴他,我們沒把他忘記。”柴騰虎說。

  為了這句“沒忘記”,他跑遍孔繁森第一次援藏的崗巴縣、抗震救災的墨竹工卡縣、遇難地新疆托里縣,拍下了上萬張照片、整理百萬字筆記,出版《阿里三部曲》《永遠的孔繁森》(之一、之二),累計向西藏圖書館、阿里地區(qū)檔案館等單位捐書3000余冊。

  據統(tǒng)計,30年來,柴騰虎已在10多個省市作報告120余場,聽眾超過15萬人。

  “講”之外,他還在“做”:組織救助被拐賣的藏族少女、支持由孔繁森撫養(yǎng)長大的曲英和貢桑在家鄉(xiāng)開展大型公益慈善活動、慰問阿里噶爾縣和拉薩林周縣的孤寡老人……

  2025年4月和6月,70多歲的柴騰虎第30次、第31次進藏。清明節(jié)那天,他照例和孔繁森的生前好友一起來到拉薩烈士陵園孔繁森墓前。當把還冒著熱氣的山東餃子擺放到孔繁森墓前時,柴騰虎再次雙膝跪地,淚流滿面。這天,是柴騰虎為自己老父親辦完葬禮的第5天。

  在拉薩,他向西藏圖書館、西藏大學和拉薩關帝廟捐贈圖書后,馬不停蹄地趕往日喀則:到地震廢墟上慰問受災群眾,舉辦幾場報告會,又去看望孔繁森生前秘書阿旺曲尼的家人……

  6月份,他帶著孔繁森朗誦團來到西藏大學,為學子獻上一場動人的情景演出;去西藏職業(yè)技術學院,作報告、開座談會……

  “一個人愛的最高境界是愛別人,一個共產黨員愛的最高境界是愛人民。”柴騰虎常把孔繁森的這句話掛在嘴邊。

  在他看來,30年巨變,數字最直觀:1994年阿里地區(qū)生產總值不足3億元,2024年突破180億元;1994年獅泉河鎮(zhèn)只有一條土路,如今機場、寬大的柏油路、漂亮的街道,織成立體交通網;1994年阿里地區(qū)農牧民人均年收入不足800元,2024年突破2萬元……

  “但比數字更動人的,是精神接力。”柴騰虎說,如今的阿里干部,大家比的是誰跑的項目多、誰解決的群眾困難多,“這就是孔繁森精神的時代回響”。

  采訪結束后,柴騰虎從背包里掏出一臺老式錄音機,按下播放鍵,里面?zhèn)鞒?994年孔繁森在獅泉河鎮(zhèn)干部大會上的講話錄音,沙沙的電流聲里,那句“我們就是要讓老百姓的日子往好里過”依舊鏗鏘有力。

  30年來,他把對一個人的思念,化作照亮千萬人的火種。

  這火種,正在祖國大地上熊熊燃燒,生生不息。

  王安邦:傳承遺志的30年跨越

  “孔繁森同志在去世前寫下關于阿里地區(qū)發(fā)展的12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計劃書,30年后的今天,阿里發(fā)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”望著窗外車水馬龍的街道,阿里地區(qū)發(fā)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王安邦感嘆說。

  1994年11月25日,50歲的孔繁森寫下12條愿望:修機場、筑天路、聯(lián)電網、活邊貿、興旅游、強教育、提醫(yī)療、護生態(tài)……30年后,這份浸透體溫的清單,已化作“世界屋脊”上的壯美答卷。

  “孔繁森同志曾疾呼阿里需要機場,2010年昆莎機場通航,結束了阿里地區(qū)無航空運輸的歷史。”王安邦介紹說,現在,新藏公路完成升級,G4218昆莎機場高速沖刺貫通。

  在普蘭縣嶄新的唐嘎邊貿市場,琳瑯滿目的小商品,讓前來購物的游客目不暇接。王安邦說:“孔繁森同志力推發(fā)展邊境貿易,現如今,普蘭口岸恢復國際一級公路口岸功能,增設為藥材進口邊境口岸。”當前,普蘭唐嘎邊貿市場有228家外商常駐,2024年進出口總值2740萬元,2025年上半年再增156%,千年古道變身“國際走廊”。

  因為下鄉(xiāng)途中經常給百姓送藥,孔繁森被老百姓稱為“藥箱書記”。“當年孔繁森背藥箱下鄉(xiāng)的牧區(qū),如今早已實現了鄉(xiāng)鄉(xiāng)有衛(wèi)生院、村村有衛(wèi)生室。”王安邦介紹說,如今阿里地區(qū)人民醫(yī)院沖刺“三甲”,“過去騎馬2個小時才能找到醫(yī)生,現在家門口就能拍CT了。”

  在遺愿中,孔繁森強調“保護生態(tài)才能實現永續(xù)”。30多年來,阿里把生態(tài)文明寫進發(fā)展基因,1288萬畝公益林納入國家管護,金絲野牦牛棲息地擴大12.49萬畝;獅泉河鎮(zhèn)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、塔爾欽旅游集鎮(zhèn)環(huán)境整治全面完成;義務植樹31萬株,封育造林3.47萬畝,荒漠長出“綠色銀行”。

  獅泉河畔,雪山依舊,卻換了人間??追鄙斈陮懴碌?2個愿望,已化作一條條“天路”、一座座電站、一片片綠洲、一張張笑臉。

  “一個人愛的最高境界是愛別人,一個共產黨員愛的最高境界是愛人民。”孔繁森的誓言,被新一代阿里人以行動續(xù)寫。2024年末,阿里城鎮(zhèn)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.8萬余元,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萬元;地、縣兩級供氧、5縣集中供暖、7縣撬裝加油站相繼落成。

  王安邦說:“我們將繼續(xù)弘揚孔繁森精神,以改革思維、法治方式,把阿里建設成為雪域高原上的璀璨明珠。”

 ?。迳5┰?永青 達珍 參與采寫)

  作者:李梅英 馬曉艷 婁夢琳 德吉央宗